農作物品種的好壞是決定農作物再生產水平最關鍵的因素
,因而種業是農業生產中的最核心的產業
,是決定農業生產基本水平的“內因”
,是中國糧食安全的最重要保障因素
。也正因為如此
,種業在近兩年來受到中國國家相關部門和社會投資的高度重視
。
什麽是種業的產業化
在近兩年的種業投資和產業發展熱潮中
,種業的產業化被不斷地提起
。但是
,關於種業產業化各方麵專家和一些部門領導的理解很不一致
,也有待討論和深化。
任何產業的產業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都需要經曆幾個必不可少的階段
。種業產業化的發展階段分別是
:
規模化
。企業隻有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並達到規模效益,才能對於產業的參與者和產業資源進行整合
,提高資源利用率
。我國目前在農業部登記注冊的種子公司尚有近7000家
,這還不包括未登記注冊的數量更多的蔬菜
、瓜果和花卉種子公司
。這樣分散和弱小公司根本不具備基本的科研
、生產和營銷能力
,其中絕大多數成為種子產業鏈條各個環節上的寄生性企業
,靠套牌
、仿冒
、侵權
、欺騙
、忽悠等手段生存
,這些企業不會對產業和用戶提供任何有價值的貢獻
;
規範化
。通過標準化和規範化操作流程
,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的質量
。如同其它的產業一樣
,中國的種業從來不缺乏踏踏實實的苦幹者和經驗豐富的智者
。但是中國的企業過多依賴於能人
,其個人知識和經驗沒有能夠通過標準化的操作流程轉化和傳承為組織的能力
;
現代化
。通過現代化的技術
、設備和管理手段的應用
,在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
,大幅度提升行業的技術標準和產業效率
。中國的種業起點低
,觀念陳舊
,技術和管理手段落後
,很多種子企業或者根本沒有固定資產的投資
,或者還在沿用半個世紀以前的原始設備
,完全無法適應現代化產業發展和客戶的要求
;
產業化
。在現代化的基礎上貫通產業鏈
,提升產業鏈整體價值和客戶價值
。
基於以上的認識
,筆者認為
,種業的產業化是通過規模化的企業組織形式
,以規範化的操作流程和現代化的技術設備以及管理手段生產高品質的種子
。再通過市場化的營銷
、流通和服務
,將最適合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給最適合的農戶
,滿足農作物種植者和消費者不斷提升的需求
,並達到整個產業鏈的貫通和增值
。
中國種業長期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發展
,在所有產業中開放得最晚
,產業結構基本上延續了計劃經濟的分段式參與和管理
,基礎科研和育種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學
,生產和加工集中在基地公司
,銷售集中在市場的小公司手中
,加工技術和能力水品不高
,技術推廣和營銷嚴重不足
,售後服務和對於下遊企業的支持基本上是空白
。整個行業還沒有一家真正的“育
、繁
、推
、服”一體化的企業
。
種業的產業化必須循序漸進和分階段完成
,無法超越前一階段而直接進入下一階段
。我國目前種業的大部分企業正在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演進 – 即從規模化到規範化的演進階段
,少部分領先企業開始從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即向現代化邁進階段
。
種業產業化的障礙
中國種業產業化目前障礙很多
,資金上
、技術上都存在著不足
,但是更重要的
,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
觀念問題
。大多數中國人的觀念是“寧為雞頭
,不為鳳尾”
,大家都願意占山為王
,而不願意合作
,不願意在一個體係內合作共贏
。種業人具有其它行業人的通病
,更願意尋求體係之外的自由
,而不是共建一個給各個方麵人才提供一個自由發揮才能的空間
;
企業考評體製的問題
。國有體製的業績考核往往政治訴求第一
,這樣的考核標準一般會有兩大問題
,要麽盲目做大規模
,對於盈利模式
,投資效益
,投資回收期等缺乏清醒的認識和評估
;要麽急功近利
,對於需要長期投資和長期獲得回報的的方麵,如生物技術和育種則不願意投資
,而寧肯購買現成的品種
;
科研體製的限製
。現有的種質資源隻要掌握在科研部門和大專院校手中
,企業即便是想投資科研
,種質資源
、特別是有價值的資源的收集也是巨大的挑戰
;
民營企業則家族觀念嚴重
,對於外來職業經理人缺乏信任
,團隊建設無從談起
,企業發展後繼乏力
;
激勵機製
。激勵機製缺乏靈活性和短期與中長期利益的結合
。許多企業重罰不重獎
,承諾的獎勵難以兌現
,或者短期的獎勵份額過大而中長期的獎勵不足等問題
。
總體而言
,中國種業的市場化起步晚
,市場和產業還在摸索和轉型之中
。西方發達國家種業的產業化是如何做到的
?其中核心點是哪些
?尊龍凱時在產業化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可能的應對方案又有哪些等等
。這些問題都需要尊龍凱時不斷思考和探索
,最終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
,又能夠與國際接軌的種業產業化道路
。
|